首页> 医方集解>

泻火之剂·第十四 左金丸

泻火之剂·第十四 左金丸
网页全屏
  • (肝火 又名茱连丸)

    治肝火燥盛,左胁作痛,吞酸吐酸,筋疝痞结。

    (肝火盛则胁痛,吞酸、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,从木之化故酸。厥阴之脉络阴器,寒湿干之,则成筋疝。肝木过盛,克制脾土,则成痞结。)

    亦治噤口痢,汤药入口即吐。

    (本方加糯米一撮,浓煎,但得三匙下咽,即不得吐矣。)

    黄连(六两,姜汁炒) 吴茱萸(一两,盐水泡)

    水丸。

    此足厥阴药也。肝实则作痛,心者肝之子,实则泻其子,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,使火不克金,金能制木,则肝平矣。吴茱辛热,能入厥阴肝,行气解郁,又能引热下行,故以为反佐。一寒一热,寒者正治,热者从治,(以热治热,从其性而治之,亦曰反治。)故能相济以立功也。肝居于左,肺处于右。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。

    (李东垣曰:病机曰:诸呕吐酸,皆属于热。此上焦受外来客邪也。以杂病论之,呕吐酸水者,甚则酸水浸其心,次令牙酸不能相对,以大辛热剂疗之,必减。若以病机作热攻之,误矣。或问:吞酸,《素问》以为热,东垣以为寒,何也?丹溪曰:吐酸与吞酸不同,吐酸吐出酸水如醋,平时津液,随上升之气郁而成积,湿中生热,故随木化,遂作酸味,非热而何?其有郁之久伏于肠胃之间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风寒,则内热愈郁,而酸味刺心。肌表温暖,腠理开发,或得香热汤丸,津液得行,亦可暂解,非寒而何?《素问》言热,言其本也;东垣言寒,言其末也。予尝治吞酸用黄连、茱萸制炒,随时令迭为佐使,苍术、茯苓为辅,汤浸蒸饼为丸吞之,仍教粝食、蔬果自养,则病易安。丹溪之论,亦未畅尽。总之,此证有寒、有热,不可执一。)

    (戴氏曰:房劳肾虚之人,胸膈多有隐痛,此肾虚不能纳气,气虚不能生血之故。气与血犹水也,盛则流畅,虚则鲜有不滞者,所以作痛,宜破故纸之类补肾,芎、归之类补血,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。)

    本方加炒芩、苍术、陈皮,亦名“茱连丸”,治同。

    本方加芍药等分为丸,名“戊己丸”,治热痢热泻。

    (热泻者,粪黄肛涩也。戊为胃土,己为脾土,加芍药伐肝泻木,使不克脾土。)

    本方除吴茱萸,加附子一两,名“连附六一汤”,治胃脘痛,寒因热用也。

    本方用黄连一味,吴茱萸汤浸一宿为丸,名“抑青丸”,大泻肝火,治左胁作痛。单黄连煎服,名“泻心汤”,治心热。

医方集解工具简介:

医方集解清·汪昂公元1682年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,精心整理编撰而成,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全书共分3卷,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,其中正方388首。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、涌吐、发表、攻里、表里、和解、理气、理血、祛风、祛寒、清暑、利湿、润燥、泻火、除痰、消导、收涩、杀虫、明目、痈疡,经产等21类。每方除列述方名、说明主治,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,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。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”急救良方”及养生参考的”勿药元诠”。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,汇集众说详加注释,选方切于实用,文字通俗简明,流传甚广,影响甚大,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(1682)刊本为底本,经过精心校勘而成。书前增加导读,书后附有方剂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。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