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医方集解>

涌吐之剂·第三 瓜蒂散

涌吐之剂·第三 瓜蒂散
网页全屏
  • (吐实邪 仲景)

    治卒中痰迷,涎潮壅盛,颠狂烦乱,人事昏沉,五痫痰壅。及火气上冲,喉不得息,食填太阴,欲吐不出。(痰壅上膈,火气上冲,食停上脘,并当用吐法。)

    伤寒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喉不得息者,胸有寒也,当吐之。

    (汗出恶风,头痛项强,为桂枝证,俱为邪在表。今无头痛项强,而脉微浮,胸痞硬,则不在表而未入里,为邪在胸中。胸中与表相应,故宜吐。)

    亦治诸黄急黄。

    (卒然发黄,心满气喘,命在须臾,曰“急黄”。或服此散,或搐鼻,或加丁香。)

    甜瓜蒂(炒黄) 赤小豆

    共为末,熟水或酸齑水调下,量人虚实服之。吐时须令闭目,紧束肚皮。吐不止者,葱白汤解之。良久不出者,含砂糖一块即吐。

    诸亡血虚家,老人,产妇,血虚脉微者,俱不可服。

    (非尺脉绝者,不宜便服此,恐损胃气。若止胸中窒塞闷乱,以物探之,得吐即止。如探不出,方以此汤吐之。)

    如头额两太阳痛者,令病人噙水一口,以此散一字,吹入鼻中,出黄水,即愈。

    此足太阳、阳明药也。胸中痰食与虚烦者不同,越以瓜蒂之苦,涌以赤小豆之酸,吐去上焦有形之物,则水得舒畅,天地交而万物通矣。当吐而胃弱者,改用参芦。

    (十剂曰:燥可去湿,桑白皮、赤小豆之属是也。赤豆、瓜蒂,并能行水湿痰涎。头痛胸满,寒热脉紧不大者,并宜此散吐之。)

    (或问:何谓木郁?曰:厥阴、少阳属木,于令为春,乃人身生发之气也。食者,阴物也;脾胃者,坤土也。饮食填塞太阴,则土盛而反侮木,生气不得上升而木郁矣。吐去上焦有形之物,则木得条达,而遂其升生之性矣。)

    本方除赤豆,名“独圣散”,治太阳中暍,(音谒,暑也。)身重痛而脉微弱。

    (夏月伤冷水,水渍皮肤中,郁遏其外出之阳,反中入内,故身热重痛,以瓜蒂搐去胸中之水,则皮中之水自行。)

    本方除赤豆,加防风、藜芦,名“三圣散”。(子和。)本方除赤豆,加郁金、韭汁,鹅翎探吐,亦名“三圣散”,治中风风痫,痰厥头痛。

    本方除赤豆,加全蝎五分,吐风痰。

    本方加淡豉,治伤寒烦闷。

    (瓜蒂、栀、豉皆吐剂。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,栀、豉吐虚烦客热。如未经汗下,邪郁胸膈而痞满者,谓之实,宜瓜蒂散,此重剂也。已经汗、吐、下,邪乘虚客胸中而懊憹者,为虚烦,宜栀豉汤,此轻剂也。丹溪用瓜蒂、栀子、苦参、藜芦等剂累吐许白云先生不透,后以附子尖和浆水与之,始得大吐也。)

医方集解工具简介:

医方集解清·汪昂公元1682年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,精心整理编撰而成,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全书共分3卷,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,其中正方388首。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、涌吐、发表、攻里、表里、和解、理气、理血、祛风、祛寒、清暑、利湿、润燥、泻火、除痰、消导、收涩、杀虫、明目、痈疡,经产等21类。每方除列述方名、说明主治,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,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。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”急救良方”及养生参考的”勿药元诠”。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,汇集众说详加注释,选方切于实用,文字通俗简明,流传甚广,影响甚大,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(1682)刊本为底本,经过精心校勘而成。书前增加导读,书后附有方剂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。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