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三国攻秦,入函谷。秦王谓楼缓曰:“三国之兵深矣,寡人欲割河东而讲。”对曰:“割河东,大费也;免于国患,大利也。此父兄之任也。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?”
王召公子池而问焉,对曰:“讲亦悔,不讲亦悔。”王曰:“何也?”对曰:“王割河东而讲,三国虽去,王必曰:‘惜矣!三国且去,吾特以三城从之。’此讲之悔也。王不讲,三国入函谷,咸阳必危,王又曰:‘惜矣!吾爱三城而不讲。’此又不讲之悔也。”王曰:“钧吾悔也,宁亡三城而悔,无危咸阳而悔也。寡人决讲矣。”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,之兵乃退。
译文:
齐、韩、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,侵入函谷关。
秦昭王对相国楼缓说:“三国的兵力很强大,我想割让河东以求和解。”楼缓回答说s“割让河东损失太大;再说避免祸患又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。这是父兄交给的责任。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他来商量一下呢?”于是秦王召见公子他询问此事,公子他回答说:“割地讲和要后悔,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。”秦王说:“为什么呢?”公子他回答说:“大王割让河东讲和,齐、韩、魏三国虽然收兵离去,但大王必定要说:‘可惜我的土地了!三国将要离去的时候,我们却偏偏拿出三座城池送给他们。’这是讲和的悔恨。如果大王不割地讲和,三国的军队打过函谷关。咸阳必定危险了,大王又会说:‘真曰惜,我们却因为爱惜三座城池而不去讲和。,这又是不讲和的悔恨。”秦王说:“既然讲和与不讲和都同样是悔恨,我宁可因为失去三城而悔恨,也不愿意让咸阳遭到危险而悔恨。我决定割地讲和了。”终于让公子他用三座城和齐、韩、魏三国讲和,这样三国的军队才退去。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秦兴师临周而求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秦攻宜阳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东周与西周战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东周与西周争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东周欲为稻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昭献在阳翟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秦假道于周以伐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楚攻雍氏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周最谓吕礼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周相吕仓见客于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周文君免士工师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温人之周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或为周最谓金投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周最谓金投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石行秦谓大梁造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谓薛公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齐听祝弗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苏厉为周最谓苏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谓周最曰仇赫之..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为周最谓魏王
- 《战国策》东周·谓周最曰魏王以..
战国策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4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10-31 10:26:05
- 战国策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91tools.fun/tool/warring.html
《战国策》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,又称《国策》。记载了西周、东周及秦、齐、楚、赵、魏、韩、燕、宋、卫、中山各国之事,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,止于秦灭六国,约有240年的历史。分为12策,33卷,共497篇,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,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