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
网页全屏
《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》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《千字文》,其详细信息如下:
诵读拼音:聆音察理 (língyīnchálǐ),鉴貌辨色 (jiànmàobiànsè)。贻厥嘉猷 (yíjuéjiāyóu),勉其祗植 (miǎnqízhīzhí)。注释:贻(yí):遗留。厥(jué):他的。猷(yóu):计划、谋划。祗(zhī):恭敬。植:立身于不败之地。解释: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,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。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,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。解读:聆音察理,鉴貌辨色聆是聆听,但聆和听不一样。聆是仔细听,十分专心地听,而听只是一个泛泛的听的动作。听别人讲话要仔细地听,就是聆音。察是审察、考察,理是话里面的道理,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。俗话说“听话听声,锣鼓听音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人说的话,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,一定要搞明白。古人很含蓄,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,我们读古书时就会发现,在很多情况下都是“假语存”而“真事隐”。《庄子》一书寓言占了十之七八,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,不但书读不懂,还会闹出笑话来。鉴的本义是铜镜子,有观察、鉴别的意思在里面。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,包括了言谈举止、动作表情。“鉴貌辨色”是说,通过观察人的容貌来辨别他内心的活动,因为有其内必有其外,由此发展出中国文化的另一支,就是相学。相学,又叫风鉴之学,里面有大学问,绝不是随随便便读几本麻衣、柳庄就算懂了。那是相术,是江湖术士用来糊口的玩意儿,相学则是博大精深,非有大智慧,否则一辈子连门也入不了。古代做官的都多少懂一点,断案问审不会察言观色怎么能行呢?是不是惯犯、有没有前科、是好人歹人,一眼得能看出个大概,象曾国藩用人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干什么。他挑选湘勇组建湘军,有个鉴貌辨色的“三字诀”:黄、长、昂。黄是面色黄,俗话说:小白脸儿没好心眼儿,土色黄才是种地人的本色,这样的人忠厚、听话。长是手脚要长大,这样的人有力量、有耐力、跑起来还快。昂是精神旺盛、气宇轩昂,这样的队伍有斗志,打不垮。所以曾国藩能成功绝对不是侥幸的,他是清朝中兴人物之一,也是清朝新儒家学派的抗鼎人物。我们的讲座中安排有陈抟的《心相篇》,届时再详细谈心与相的关系,这里就不罗嗦了。
贻厥嘉猷,勉其祗植贻的本义是赠送、送给,引伸义为遗留、留给,直接把它当作通假字,看作是遗留的遗字也可以。厥是代词,是其、他的什么什么。嘉是美好,猷者谋也,即谋略的谋字。“贻厥嘉猷”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,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、自己的嘉猷,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。历代先贤都有宝贵的家书、家语遗留下来,例如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周公戒子书》、《诸葛亮戒子书》、《曾国藩家书》等等,不胜枚举。这些家书、家语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语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字字都值千金。“勉其祗植”的勉是勉励,其是代词,指代子孙后辈,“勉其”就是勉励子孙后代。祗是恭敬,植是树立,树立什么?子孙们要立身、立命。“勉其祗植”就是,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。对比之下,我们留给子孙的是什么?是多多益善的金银财宝,因为我们怕子女不成器,怕他们受苦。但是我们要明白,子女是父母的命,你积财给子孙就是从心里已经认定他们不会成才,也就等于变相地希望他们不成才。种了这样的因,子孙会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十分清楚了。他们守着钱财坐吃山空,什么也不会,等他们老了钱也用光了,又没有本领,你让他们怎么办?古人说:“糊涂的爷娘,败家的儿郎”,这话说得并不过分。
热门查询
-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..
-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..
-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..
-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..
-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..
-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..
-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..
-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 ..
-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..
-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..
-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..
-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..
-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..
-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..
-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..
-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..
-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..
-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..
-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..
-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..
-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..
千字文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14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10-31 10:26:05
- 千字文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91tools.fun/tool/qianziwen.html
千字文,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、给事中周兴嗣编纂、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(在隋唐之前,不押韵、不对仗的文字,被称为“笔”,而非“文”)。梁武帝(502—549年)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,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。